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766372
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8
     【摘要】目的探讨体针技术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结合治疗对中风偏瘫后的患者,患侧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使用体针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治疗对40例中风偏瘫患都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研究其治疗效果。运用Brunnstroom运动功能分级评估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运用Brunnstroom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40例中风偏瘫患经过8周以上的治疗后再行治疗前后的比较,中风偏瘫患都早期治疗组中Brunnstroom上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5例,恢复到治疗后23例进步45%,下肢功能治疗前Ⅳ级以上7例恢复到治疗后28例,进步52.5%,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thel指数评定治疗前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针技术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发病后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比后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体针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中风偏瘫;运动功能
, http://www.100md.com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程度中风引起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以及心理障碍等,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无限的痛苦,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文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应用于偏瘫肢体,帮助改善上下肢及手的运动功能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经颅脑CT或MRI证实脑血管意外,留下偏瘫。男24例,女16例,年龄31~76岁,病程3 d~1年,<3个月18例,>3个月22例,脑梗死26例,出血14例,弛缓性瘫痪24例,痉挛性瘫痪16例。

    1.2治疗方法

    1.2.1体针治疗体针取穴,患侧上肢:肩髃、曲池、臂臑、外关、合谷;患侧下肢: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风市、中渚、昆仑。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暴露患侧上下肢用32号毫针,采取快速进针,提插得气后留针20 min,1次/d,6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2 d,续下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对穴位作一些调整,但调整的穴位必须遵循中医对症治疗的循经取穴原则。风病多犯阳经,故针刺处方以阳经腧穴为主。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
, 百拇医药
    1.2.2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内容包括:(1)手法接触:向正确的方向施加抵抗,从而刺激患侧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感受器。(2)牵张:在起始位上,治疗人员对参与运动的主要肌群进行最大范围的牵拉。(3)牵引:对患侧关节进行牵拉,增大关节间隙,激活患侧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肌肉。(4)挤压:对患侧关节挤压,可减小关节间歇,同样可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患侧关节周围肌肉同时收缩。(5)口令:治疗人员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侧肢体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6)最大阻力:根据中风偏瘫患者能力和需要分级给予,但不能阻碍中风偏瘫患者完成全部关节活动。(7)时序:在协调运动中患侧肢体肌肉从远端到近端收缩的顺序。所有治疗,均为每天一次,每周连续6次,一般治疗4周以上。

    1.3评估方法所有中风偏瘫患者均在就诊时和治疗结束后评定,评价方法采用Brunnstro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对上下肢及手的功能分级评估和ADL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表进行打分,评分在60分以上基本完成ADL,40~60分需要帮助,20~40分需要较多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40例患者,在本观察结束时,对初评、中评、未评结果进行疗效分析。对患者的上下肢及手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Brunnstroom运动功能分级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在对早期和后期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发现早期康复组改善情况优于后期康复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治疗组与后期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看到自己肢体功能进步的同时,心情也变得愉快。所收集的40例患者中,在治疗期间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心率、脉搏、血压等指标均较平稳。

    3讨论

    本文采用传统中医的经络穴位体针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起到以下一系列的治疗作用;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应用螺旋形对角线或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除了依据人体正常运动发育过程之外,着重强调在运动模式中,身体各个关节的作用,即关节的可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及完成复合动作的技巧性。可以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从而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并在痉挛期,可通过刺激肌健感受器,其神经冲动经向心路径传递到脊髓中枢抑制肌肉痉挛并使皮质下中枢发生代偿作用,使患者的步态、行走能力有所改善。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体验正常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机会,力图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来影响输出,以促进正常模式形成。医理论的经络穴位体针刺激疗法,属中医的痹症范围,其发病机理多系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在医疗实践中遵循中医治疗本病的循经取穴原则达到疏通经络,通导神经,调和脏俯气血的目的,在中风偏瘫患者的弛缓期,通过体针对阳经腧穴为主取穴对偏瘫侧肢体的刺激,使阳明经气血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体针治疗是以被动的形式恢复偏瘫功能,与现代主动康复训练相结合是符合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方向的。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综合治疗,尤其传统的中医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的综合治疗,对改善患者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效果明显,并对改善患者的精神方面和心理方面同样有积极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随着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活动功能的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本研究也证明中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功能的改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ADL能力的训练,可避中风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盲目性。

    【收稿日期】2011-04-13

    (本文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任亚平 张志强 赵艳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